无人驾驶变成现实 更多“玄幻场景”渐次呈现

  •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03-19 10:05:59
分享到:
  • 收藏

通过手机App下单后,一辆无人驾驶的网约车迅速赶来;数千方米的物流仓库里,一台台机器人穿梭往来,自动识别、拣货、提货;空无一人的“黑灯”工厂里,转移物料、装配元件、包装成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位于京南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如同科幻电影般的类似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去年年底,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经开区揭牌,目前一系列建设正在提速。未来三至五年,这里将布局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并形成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无人驾驶网约车在经开区已经不是新鲜事。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飞狼”穿梭如同奇幻大片

京东物流“亚洲一号仓库”地处南六环,辐射整个华北地区。每天,数以万计的货物经由这里,送抵千家万户。

日前,记者走进“亚洲一号仓库”一个4000方米的智能拣货仓。负责人叶振章说,这个拣货仓每天要完成超过16000个订单的货品分拣,主要流转牙膏、牙刷、口气清新剂等口腔护理类商品。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这里却只配备了20多名工作人员,“秘诀”是他们有一群得力助手——65台“飞狼”机器人。“它们才是这里的主角,”叶振章自豪地说。

记者注意到,每台“飞狼”机器人高约4米,共有8层货框,它的底部有6个轮子,包括2个动力轮、4个转向轮,机器人身上还安装了传感器、摄像头,用于感应路标和障碍物,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说话间,监控计算机响起提示音,“10支×品牌牙膏!”与此同时,一台“飞狼”急速奔往远处的货架,自动刹停、伸机械臂、精准“握”住一包牙膏装进货框,然后180度“转身”,通过传送带将牙膏交给分拣员扫码、确认……前后仅用时数分钟。

“过去接到订单,我们50多名工作人员要人手一份,穿梭奔波于各个货架配货,一天下来能走三四万步。”叶振章说,现在有“飞狼”助力,分拣员站在工作台旁就能轻松完成任务。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说,“亚洲一号仓库”在设计时就纳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除了“飞狼”,这里还有上百台“地狼”——一种由多种金属零部件组成的圆柱形机器人,同样配备了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自动驾驶”,还能够顶起几百公斤重的货物,特别适用于大宗物资的转运。

无人驾驶“魔幻”变成现实

荣华中路是经开区的一条主干道,两侧坐落着众多企业。下班时间到了,林女士娴熟地打开手机App,预订了一辆网约车;离开办公室走到楼下时,一辆商务轿车正好从荣华中路拐到了公司楼下。

与其他网约车不同,这辆车的顶部和车身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车内的“驾驶员”也无意操控方向盘,只是简单记录用车信息。等林女士坐进车里,方向盘自动向左打,轿车启动,转眼便汇入荣华中路的下班车流中。“这是亦庄街头常见的无人驾驶网约车,车内的‘司机’实际上是一名安全员。”林女士告诉记者。

以往在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无人驾驶这一“魔幻”场景,在经开区正变成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早在2019年年底,经开区就全域开放了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的超百辆自动驾驶车辆在此常态化开展网约车运营测试。同时,经开区还拥有全国首个T5级别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可构建上百种静态与动态典型交通场景,覆盖京津冀地区85%的城市交通场景、90%的高速与乡村交通情景。测试基地还提供雨雾、光照等天气模拟设施及相关测试场景,覆盖5G与车联网通信信号,能够全面满足自动驾驶T1至T5级别乘用车、商用车的研发测试及能力评估,是目前北京市级别最高的封闭测试场。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也已启动建设,预计到2022年,将完成“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届时,林女士乘坐的这辆网约车内的“安全员”也将离开,彻底实现智能、无人。

更多“玄幻场景”渐次呈现

春节期间,当人们正沉浸在节日的欢庆气氛中,位于经开区的某品牌手机生产线却一刻未停。与其他工厂不同的是,这里几乎无人值守,室内亮光只来自为数不多的设备指示灯和显示屏,放眼望去,整个生产线如同在“黑灯”下作业。耳畔只有轻微的“沙沙”声传来,那是机器人在搬运物料、测试元件、包装产品。

据统计,截至2019年,经开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75%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产品不良品率显著降低,16家企业获“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荣誉称号。2020年年底,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经开区,越来越多诸如京东、小米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以及信创园、锋创科技园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汇聚于此,已经具备开展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场景应用的先发优势。

按照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经开区将用三至五年时间,围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布局30个人工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培育20至30个本土人工智能应用特色产品和服务,在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学等领域实现3至5项技术突破,填补国内空白;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形成3至5项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航

标签: 无人驾驶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